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立志替代GPS:印度成功发射第4颗导航卫星
参考消息网(北京)
2015/03/31 15:10
参考消息网3月30日报道
  《印度时报》网站3月28日发表题为《印度成功发射IRNSS-1D导航卫星,这是7颗IRNSS卫星中的第四颗》的报道称,印度28日朝着建立一个可替代美国GPS的卫星导航系统又迈出了一步,将IRNSS(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1D卫星送入轨道。这是7颗IRNSS卫星中的第四颗,它们将形成一个导航卫星网络。
  C-27型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C27)下午5点29分从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并在飞行20分钟后,将重1425公斤的IRNSS-1D卫星送入亚同步轨道。
  随着IRNSS-1D卫星的发射,4颗有源卫星将发射导航信号。这已达到让该卫星系统完全生效、使导航接收器能够计算位置的最小卫星数量。
  在进入初始轨道后,IRNSS-1D卫星的两块太阳能电池板被相继迅速部署到位。
  IRNSS-1D卫星携有两个有效载荷—一个导航有效载荷和一个测距有效载荷。导航有效载荷将向用户发送导航服务信号,而测距有效载荷将利用卫星上的C波段脉冲转发器帮助精确确定卫星的距离。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A·S·基兰·库马尔表示,这颗新卫星将帮助位于印度次大陆的人确定自己的地理位置。
资料图片:印度国产的导航卫星。(图片源于网络)
  延伸阅读人才辈出:北斗导航“国家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

王飞雪(左二)与战友们探讨攻关思路。 本报记者 张晓祺摄
  今年1月29日,是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飞雪44岁生日。这一天,他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了这两个意味深长的数字:450,1797。
  前一个数字,是习主席来视察并叮嘱“把北斗系统建设好”之后的天数。这以后的每一天,他和战友们都把习主席的嘱托牢记在心间,工作蛮拼的。后一个数字,则是距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实现全球覆盖目标的天数,这是所有“北斗人”心中的一个强军梦。
  2013年11月5日,习主席视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间,参观了学校科研成果展示。在王飞雪负责汇报的展台前,习主席神情专注,边看边问,不时满意地点头微笑,原定5分钟的汇报,“超时”谈了10分钟……
  古城长沙,星斗满天。新春到来之际,记者来到位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内的北斗科研楼,只见灯火满窗,王飞雪和他的科研团队像往常一样,夜以继日地进行科研攻关。
  实验室内,一排排机柜上的显示灯急速闪烁,敲击键盘的声音噼噼啪啪汇成一片,宛如千军万马在呐喊、冲锋……紧盯电脑屏幕上不断变化的代码,王飞雪的眼睛眯成了缝,时而蹙眉凝思,时而与战友低语讨论……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以我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北斗”命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之后,全球第四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王飞雪没想到的是,20年前的那次敢为人先的“试水”,让他一生与“北斗”结缘—
  那一年,北斗系统建设遇到一大技术瓶颈,3位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博士生王飞雪、雍少为、欧钢,在导师庄钊文指导下,提出了一套全新解决方案,得到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芳允的高度赞誉。
  更令王飞雪没想到的是,18年后,他作为这个行业代表,向习主席汇报了北斗系统的科研成果。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航天系统,要在2020年实现北斗全球系统与现代化升级之后的GPS性能相当,技术创新极为迫切……”向习主席汇报的每一个细节,王飞雪至今记忆犹新。
  习主席看得细致,问得具体。王飞雪自豪地向习主席报告:“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完全自主可控,系统的安全性能够保证!”
  那一天,王飞雪道出了中国“北斗人”自豪的心声。
  从那一天起,王飞雪和团队战友牢记习主席的殷殷嘱托,开启了新一轮充满挑战和艰难的科研远征。
  走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导航中心,记者看到每间实验室角落里,都摆放着折叠行军床;每个人办公桌下都备有行李箱,随时准备出差。
  对方案严谨设计、对计划科学论证、对质量锱铢必较、对管理精细追求……这一系列的精益求精,保障着科研攻关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瞬间的精准。王飞雪告诉记者:“既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又研制系统装备,还提供系统保障服务,这些都是我们团队的工作职责。”
  胜利的花朵,在汗水浇灌下绽放。研制出第一台手持式北斗用户机,攻克了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核心信号,承担了北斗系统某核心模块95%的研制任务,研制出60套关键卫星载荷……这些年,一个个难题被王飞雪团队逐项攻克。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把国家和军队未来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谈及成绩,王飞雪如是说。新的一年,他又迎来事业上的“三喜临门”—
  一喜单位乔迁新居。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科研楼,配有大量先进高精度仪器设备,具备了导航系统信号收发与验证等多项功能,科研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喜团队人才辈出。70后唱主角,80后挑大梁,90后露头角……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科研团队,已成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一支“国家队”。
  三喜工作再启新篇。2015年开始,北斗全球系统试验星将紧锣密鼓陆续发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了芯片研制等一系列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目前,我国成功发射了4颗北斗试验卫星和16颗北斗卫星,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组网已顺利实现。”王飞雪介绍,“按照计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提供覆盖全球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今年1月中旬,王飞雪在北京参加了一次北斗系统建设的重要会议。会上,即将卸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对王飞雪说:“历史的接力棒,正式交到你们这一代年轻人手中啦!”
  “胸怀乾坤执北斗,拼将睿智铸国器。”展望未来,王飞雪言辞之中满是兴奋,“牢记习主席嘱托,让一项又一项‘世界首创’印上‘中国制造’的标签,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荣光……”(张晓祺王握文)
  (2015-02-12 09:06:00)
  延伸阅读俄媒:“格洛纳斯”助“北斗”实现全球导航定位
  参考消息网12月11日报道
  俄罗斯之声电台网站12月10日报道称,“格洛纳斯”非商业集团副总裁别良克在评论中国计划让“北斗”导航系统在2020年左右实现全球导航定位时表示:“这个计划绝对现实,我们直接参与它的执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9日透露了这个计划。
  别良克指出,目前“北斗”已经在为亚太地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因此,毫无疑问,到2020年它将能为全球提供导航定位服务。别良克认为,“格洛纳斯”和“北斗”的合作与中国实现这一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
  他举例说,“我们正在几个方向进行合作。其中之一,打算共同分享地面监控站的基础设施。这将提高‘格洛纳斯’和‘北斗’的精确性。
  现在‘北斗’的性能还有限,它还不是最精确的系统。它的实际精确度约为10米。同俄罗斯合作,共同分享基础设施,包括‘格洛纳斯’的基础设施,可提高‘北斗’的精确度,这是肯定无疑的。
  另一更重要的方向—在两系统标准的兼容方面进行合作。不仅是‘北斗’和‘格洛纳斯’本身,还有其他标准的兼容。建立统一标准,以便为不同领域提供导航服务。所有这些将让‘格洛纳斯’和‘北斗’覆盖全球的计划更具现实性。”
  中俄两国也为在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之间的道路上建立统一安全空间开展广泛的合作。别良克强调,利用“北斗”和“格洛纳斯”导航技术,可让用户真正地感到合作的优势。
  他接着说:“我们毫不怀疑,我们同中国的合作将取得成功:建立共同的导航信息安全系统。从安全的角度看,这将确保提供同等水平的服务,无论是在穿越中俄边界时,还是在建立中哈俄欧运输走廊的过程中。从全民族利益角度看,这无疑是在解决一项战略任务,因为这将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计划到2020年将建成由35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已经在地球静止轨道运行的5颗卫星。它们将为地球上任一地点的客户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在测绘、电信,减灾救灾等领域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资料图片:北斗导航系统规划模型亮相珠海航展。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2014-12-11 08:32:00)
  延伸阅读美军正在开发5种不依赖GPS的定位导航授时技术
  中新网7月28日电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正在同时开展5个项目的研究,全部或部分聚焦于定位导航授时技术的开发,以摆脱军事人员和系统设备对GPS的依赖。
  很难想象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没有全球定位系统(GPS)来提供实时的定位导航授时(PNT)服务,无数的军事和民用设施应如何运转。部分得益于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早年对GPS小型化技术的投资,今天的GPS技术已经无处不在:从汽车、船舶、飞机、火车、智能手机、手表,到无人驾驶车、制导武器和自动供应链管理,GPS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GPS是革命性的,但它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在地下和水下等空间,无法接受到GPS信号,GPS卫星一旦突然因故障、敌对打击或干扰(如太阳风暴)等原因无法提供服务,这对依赖GPS作为唯一PNT信息来源的作战人员或系统来说可能是致命的灾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DARPA正在探索创新技术和方法,以开发新一代可靠的、高精度的PNT系统。
  DARPA项目经理阿拉提·普拉巴卡尔介绍称,“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对军队而言就像氧气对人类一样不可或缺。DARPA目前正在研究新机理、研制新设备、开发新算法,以摆脱军事人员和系统设备对GPS的依赖。”
  DARPA目前正在同时开展5个项目的研究,全部或部分聚焦于定位导航授时技术的开发:
  (1)适应性导航系统(ANS)。该项目主要是开发可适应多种平台的“即插即用”PNT传感器结构与算法,从而降低开发成本,将部署周期从数月缩短到数天。ANS项目主要通过冷原子干涉陀螺仪实现惯性测量,利用量子属性制造准确的惯性测量装置,无需外部数据就可以长时间确定时间和位置。此外,ANS项目还寻求利用非导航电磁信号(包括商用卫星、光波和电视信号甚至闪电)为PNT系统提供额外的参考信息。将不同的信号来源相结合,可以使这种PNT系统在GPS信号较弱甚至消失的情况下,提供比GPS系统更强更丰富的信息。
  (2)微PNT技术(Micro-PNT)。Micro-PNT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利用DARPA开发的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开发独立的芯片级惯性导航和精确制导系统。DARPA资助的研究人员已经制造了包含6坐标轴惯性测量装置(3个陀螺仪和3个加速度计)样机,并集成了高精度的主时钟,这7种装置构成了一套独立的微型导航系统,尺寸比1美分的硬币还小。DARPA目前正在开发具有自校准、高性能和低成本的微型传感器,以替代当前体积、重量和功率均较大的传感器。Micro-PNT近期的其它技术突破包括用于惯性传感器的新型微加工技术和材料。
  (3)量子辅助传感与读出(QuASAR)技术。该项目主要是为了制造具有健壮性和可移植性的原子钟。目前高精度原子钟只能在实验室固定环境下工作。QuASAR研究人员已经在实验室环境下开发出了光学原子钟,其在50亿年内的误差小于1秒。通过研发可移动的原子钟,提高GPS的精确度,开发新型雷达、激光雷达和测量系统等。
  (4)超快激光科学与工程项目(PULSE)。该项目旨在利用超短脉冲激光技术来显著提升原子钟和微波源的精度,从而精确实现远距离的时间和频率同步。如果PULSE项目取得成功,那么全球范围内都可以共享最精确的光学原子钟授时。
  (5)对抗性环境中的空间、时间和方位信息(STOIC)。该项目旨在寻求发展独立于GPS系统之外的定位、导航和定时信息的系统。STOIC具有与GPS系统相当的定时和定位精度,包括三个主要元素:远程健壮的参考信号,极稳定的战术时钟以及为多用户提供PNT信息的多功能系统。
  GPS在现代军事应用中已经不可或缺。正是为了应对GPS性能下降或无法使用的情况,DARPA希望通过开发多个新型PNT项目,为军队提供稳定可靠的定位、导航和定时服务。(丁宏)
  (2014-07-28 09:24:00)
  延伸阅读解放军拖拉机装卫星导航 3公里误差不超3厘米
  日前,经农业部认定,沈阳军区讷嫩片区和绥北片区所属7个农副业基地代表军队首次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据悉,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辐射引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具有重大意义。这次入选是军队农副业生产走军民融合之路,大力提升生产效益的结果。
  近年来,我军加速发展以机械化、信息化、规模化、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益。沈阳军区某旅农副业基地采取大马力农机装备替换人力耕种,一人就能干以往十几人的活;拖拉机装上卫星导航终端,旱田齐垄往返3公里误差不超过3厘米。沈阳军区联勤部农副业生产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军区所属农副业生产基地生产用兵大幅减少。
  据悉,今年总部将继续加大部队现代农业建设力度,重点推广主要作物栽培、农机标准作业、精准智能管控等农业技术,进一步提升我军农副业生产效益。(眭艺、记者张歌)
资料图片:解放军拖拉机装上卫星导航。(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