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北斗导航系统密集组网 航天技术现“蝴蝶效应”
中国产经新闻报
2015/04/23 11:05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从政策、制度、研发等多方面研究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促进军工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工信部副部长许达哲认为,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相对单一的区域市场不可能支撑军工产业整体发展,军工企业走向世界发展壮大,必须走深度军民融合的道路。把军品核心能力在满足涉军需要的前提下,用于民用领域,先进的民用建设能力也同样借鉴到军工生产中,形成市场效益和良性循环。
3月30日,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成功发射,拉开了2015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密集组网的序幕。
北斗系统是继美国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如果美国关闭GPS,特定地区内任何人都无法使用,北斗系统防止了中国军队遇到这样被动的局面。
作为军民两用系统,北斗计划为客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这一始于军界、正在走进民间的导航系统有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今年将再发射4颗至5颗新型卫星,最终使组网覆盖整个地球,此前,北斗正在服务的16颗卫星,主要集中于中国及周边地区上空。这令其信号强度与定位精度,可能仅在亚洲地区拥有较大优势,而在全球范围内,尚无法与GPS相抗衡。
但即便是组网还未完成的北斗系统,也对相关产业产生了“蝴蝶效应”。
根据《2011中国航天白皮书》披露的数据显示,仅由北斗定位系统牵引的卫星应用产业规模一项,产值已破千亿元大关。从“神一”至“神九”,中国卫星、航天动力、航天机电、航天电子、航天电器等上市公司,以及航天科工集团本身,每年所创造的经济产出都已分别达到了数百亿元乃至数千亿元的规模。
另外一组数据也可以证明航天产业的巨大产业效益。“十一五”期间国内航天的中坚的航天科技集团的收入从390亿元增长到994亿元,增长155%,利润总额从15.4亿元增长到84.7亿元,增长450%。
而在新材料领域,航天科技带动力也十分明显。公开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后研制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因航天技术的发展需求而研制的。航天研制部门用于研制火箭和各种卫星的投资,60%-80%转移到了其他工业部门和科研单位。而这些投资和高科技含量的需求直接带动了这些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
例如长征2号运载火箭在研制过程中,航天部向有关部门辐射出4800多项科研、试制和生产项目,涉及25个省、市、自治区共1300多个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由此可以得知,航天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带动、渗透、衍生和辐射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所产生的效益和影响是极其强大和持久的。
此外,载人航天工程方面,上海航天局主要承担了飞船推进舱、电源分系统、推进分系统以及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三舱推进子系统和测控通信系统部分设备的研制生产任务。上海载人航天项目投资活动必然会通过产业关联和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虽然与美国相比,中国载人航天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比较小,但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并且随着中国航天产业的更加开放,今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据了解,工信部和国防科工局将联合印发2015年度“军转民”和“民参军”《目录》,将发布约150项军转民项目和约100项“民参军”技术产品信息。
“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在内的一批军工央企已经凭借自身优势进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业内人士表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