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高分专项走进大众视野正确“姿势” | 中国航天日
卫星与网络
2018/04/20 09:19
一周之后的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航天日重要意义之一是激发全民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作为航天领域重要项目之一的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下文简称高分专项),虽然因其高科技内核而显得不那么"接地气",但同样肩负激发全民热爱科学的重任。
高分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的简称,高分卫星可以分辨出地面上的大小物品,高分专项计划发射多颗遥感卫星,用于建设一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GEOVIS是依托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天眼工程”打造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跨地域、跨领域、跨部门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承载、组织管理、信息融合、可视化展示以及共享服务的核心理念,运用“微内核+插件”的开放式架构高效扩展用户所需的专业处理、综合业务应用等个性化应用。
通过十余年的迭代研发和产品推广,GEOVIS收集了大量一线用户的需求,形成了GEOVIS 1到GEOVIS 4系列产品。目前,GEOVIS 5以处理自动化、管理智能化、系统集成化等特点,实现各级用户高分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应用。
激发全民关注科学其实也不难,例如2018年4月1日,高分一号02/03/04星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发射,立即得到了人民网、央视网、新京报等主流媒体的大力报道。一时之间既彰显了我国航天实力,也激发了大众了解“高分专项”的热情,恰恰体现了我国的航天日精神。
创新发射方式于高分专项而言只是冰山一角,一跃成为“网红”的机会更是不止于此。就拿航天星图的GEOVIS 5空天数据承载与智能服务平台(下文简称GEOVIS 5)举例,看看高分专项还可以通过哪些”姿势“走进大众视野吧。
前沿技术加持,做科普“翻译器”
高分专项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及应用这一技术框架,服务“数字地球”战略。然而,由高分辨率传感器获得的大多是具有空间性、时间性、多维性、海量性、复杂性的空天大数据。数据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动态演化使得关系表达和计算变得异常困难。
但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已逐渐成为空天大数据管理的有力工具。例如GEOVIS 5中的GEOVIS iData和GEOVIS iFactory,就是依托海量参考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异构平行计算环境等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对空天大数据全自动、高效率、高精度地组织及处理。
类似地,为了更好地满足对大数据地存储、处理、查询和分析的实时性,云计算也逐渐被应用于高分领域中。例如GEOVIS 5就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了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开放云平台,为用。更快速、实时地管理各类时空大数据的同时,也提供定制化更加、集成化、智能化的空天大数据解决方案。
受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耳熟能详新技术的“加持”,一方面使得传统技术更具现代感,另一方面它作为晦涩难懂技术语言的“翻译器”,大大提高了高分专项走进公众视野的可能性。
应用种类繁多,搭建互通之桥梁
我国遥感事业整体上有三大时期。最初存在于高校院所之中;随后被转化为政府工程应用,为国土、水利、农业、环保以及测绘等政府部门所用;未来,遥感应用则将逐渐走进企业和大众用户。在技术框架和公众之间搭起桥梁的,正是其衍生出种类繁多的大众应用。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普及和人工智能、互联网IT技术的飞速发展,高分系统的大众应用也具备了成熟环境。例如在此背景下诞生的GEOVIS 5,就怀抱着普及高分遥感应用的重要使命。
利用该系统部署的高分专项示范应用之一的精准扶贫项目,就是利用高分遥感数据对贫困地区的核心要素进行监测、提取,并基于扶贫业务工作需求研究多条专题产品生产线,从而生成“多源信息一张图”,最终实现基于订单的产品生产制作。
高分技术甚至还能应用于核应急领域。利用多级高分辨率传感器实现可关键要素的动态监测及核事故区域变化监测等功能,进而形成一个分析主体,对核电站周边态势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综合展示。我国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就已经应用该系统,开展了多要素的动态监测。这些行业应用逐渐成熟,也正为高分专项带去更大的拓展潜力。
平台共建,高分专项“活水有源”
“开放平台“这一概念近年来越来越受互联网企业喜爱,包括”BAT“企业在内的互联网企业都在打造自己的合作伙伴、开发者开放平台。实践结果表明,在互联时代,只有开放和共享才能让有限的资源赋能各行各业,发挥其最大价值。
在GEOVIS搭建的开放平台GEOVIS.AI中,用户可以通过平台浏览或购买数据、应用和算法,开发者也可以发布自己的插件、应用和样本。此外,开放平台还提供资讯及论坛,供行业用户、开发者、科学家等各方充分讨论交流。
这种“泛淘宝式”的参与协作生态圈,让过去屏幕另一边沉默的用户发声,激发了大众的参与热情。正所谓要想走到群众中去,“先要让群众走进产品中来。”

中国航天日今年的主题是“共筑航天新时代”,“共筑”既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也离不开大众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