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商业航天风口渐近,民营企业“掘金”太空
经济参考报
2018/06/26 09:20
重庆零壹空间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商业火箭“重庆两江之星”不久前在内蒙古西部某基地成功发射,成为我国又一枚由民营资本主导、以市场化模式运作并成功发射的商业火箭。此前,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双曲线一号S”商用火箭在4月完成首秀。
我国商业航天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截至目前,我国涉足商业航天领域的民营企业已超过60家,数千亿元级的产业已临近“风口”,将与“国家队”形成差异化竞争,成为我国航天领域的有力补充。与此同时,我国民营企业要实现“掘金”太空的目标,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发射资源紧张、产业链衔接困难等难题也亟待破解。
起步较晚但势头足
5月17日7时,由重庆零壹空间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商业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在内蒙古西部某基地成功发射。
零壹空间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舒畅介绍,“重庆两江之星”本次飞行载荷的客户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重庆两江之星”实现了长时间的临近空间有控飞行,获取了大量真实飞行环境数据,全面完成客户要求。此外,飞行试验还进行了“减阻杆”“低成本能源”“箭上无线通讯”等创新技术的研究,为简化火箭系统设计、降低研制成本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纵观世界,“重庆两江之星”并非个例,今年2月和5月,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研制的目前全世界运载能力最大的“猎鹰”重型火箭成功进行两次发射,引发全球关注。我国商业航天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尤其进入2018年以来,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捷报频传。
——2月2日,我国首颗私人卫星“风马牛一号”搭乘长征二号丁火箭进入太空;
——4月5日,民营企业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双曲线一号S”商用火箭完成首秀;
——4月26日,商业卫星“珠海一号”02组卫星搭乘长征十一号火箭进入预定轨道……
长期以来,我国航天领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国家队”主导。但自2014年起,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让民营资本进入商业航天领域成为可能,粗略统计目前我国已有超过60家民营企业涉足商业航天领域。
与此同时,瞄准商业航天的巨大市场,“国家队”也开始布局。例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和中国航天三江集团于2016年共同出资成立了我国首家商业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2017年初,该公司“快舟一号甲”火箭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完成首次商业航天发射服务,其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的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将于明年上半年投产并形成年产20发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及试验能力。
千亿级产业“风口”渐近
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商业航天将与“国家队”和国外重型商业火箭形成差异化竞争,成为我国航天领域的有力补充,数千亿级产业“风口”已经临近。
据介绍,火箭是航天产业链条的核心交叉点,纵向连接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运营、卫星应用、地面基站,横向关联空间站运输和装备等领域。目前,全球航天产业年产值约3500亿美元,其中火箭的产值只占50亿美元左右,但火箭、卫星、卫星应用的产值比例约为1:4:20,火箭制造在这条产业链上的价值可见一斑。
“我国商业航天市场将在2020年达到8000亿元左右,对数量仍有限的商业航天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舒畅说,“我们的目标市场是微小卫星商业发射,即重量1000千克以下的人造卫星系统,与‘国家队’和国外重型商业火箭形成差异化竞争,将大有可为。”
据舒畅介绍,“重庆两江之星”是零壹空间自主研制的OS-X系列火箭的首飞火箭。该火箭长约9米,总重7200千克,全程大气层内飞行,最大高度约38.742千米,最大速度超过5.7倍音速,飞行时间约5分钟,飞行距离273千米。该火箭能灵活配置燃气舵、空气舵、姿控动力等多种控制机构,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
据悉,零壹空间旗下拥有OS-X和OS-M系列火箭:OS-X系列火箭是为航空航天技术验证打造的专用飞行试验平台,客户集中在中航工业集团、中科院和一些高校;OS-M系列火箭则专注于微小卫星精准迅捷组网发射,可为客户提供快速、低成本服务,其首型火箭计划将于今年底前后首飞。
“目前,零壹空间的OS-X系列火箭订单已排至2019年,已签订订单的客户主要集中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科院、高校等;OS-M系列火箭订单已排至2020年,客户有商业卫星公司、高校、科研院所等。”舒畅说,到2020年,零壹空间预计将实现年产20发以上OS-X系列火箭和30发以上OS-M系列火箭的能力。
与零壹空间一样,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民营航天企业也明确提出,将目标市场锁定在微小卫星发射市场,凭借高效率、低成本优势争取国内外客户。
当前,军民融合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广阔前景,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例如,零壹空间已经累计获得了三轮、总金额接近5亿元的融资,蓝箭航天也已累计获得各类投资数亿元,航天科工火箭技术公司也吸收了10多亿元的社会投资。
民企“掘金”太空需迈过四道坎
不过,我国民营企业要实现“掘金”太空的目标,也面临着技术授权难、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发射资源紧张、产业链衔接困难等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是民营航天企业难以获取“国家队”的技术授权应用。美国民营航天企业SpaceX从美国航天局低价获取成熟技术,而我国民营航天企业难以获取“国家队”的技术授权应用,火箭技术研发依然任重道远。空气动力学家、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说,SpaceX近期已宣布将尝试回收难度更高的第二级火箭,而当前中国民营火箭企业尚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卫星发射能力。
二是商业航天领域缺乏相关政策法规。据悉,商业火箭涉及火箭研制、发射实施、地面监控、残骸回收和陨落保障等诸多环节,如何确保发射轨道安全、谁来做安全性评估、谁来监测飞行距离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规范和管理。舒畅等企业负责人建议,应从国家层面制定商业航天法规政策,明确商业航天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定专门机构对商业航天活动进行监管,使得商业航天能够安全、有效地服务国家各行业发展。
三是现有发射场难以满足商业航天发射需求。今年“国家队”发射任务约40次,现有的西昌、酒泉、太原、文昌四大发射基地接近满负荷运转,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亟须规划建设。多名企业负责人建议,建设一批沿海发射场,形成沿海与内陆相结合、军用与民用相结合、高纬度与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的集常态发射、快速响应发射于一体的新型发射场体系格局。在建设投入上可以通过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的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的投资优势,快速实现建设目标。
四是产业链衔接尚存难题。企业负责人和业内专家表示,商业航天是系统性工程,火箭的商业化、卫星的商业化、运管的商业化等都需要同步演进,但当前不同领域的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存在障碍,有待国家出台政策,实现各相关领域的统筹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