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激扬“北斗”志气 厚植“天问”情怀
解放军报
2020/08/03 14:30
  走别人的路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还有被“卡脖子”的风险,走出自己的路才能赢得尊重、赢得未来。
  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正式开启了中国人自主探测火星之旅。
  浩瀚宇宙里拥抱星辰的“北斗”,向着更远深空进发的“天问”,带着中国人对未知的好奇心,带着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跨越数十年接棒努力的智慧结晶,带着中国人在困难和挑战前不屈不挠的倔强劲儿,描绘出了一条中国自主创新的轨迹。
  “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 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说。
  “国外技术尽管很好,但北斗决不能照搬照抄。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永远不能把登山的保险绳交到别人手中!”在北斗二号系统论证阶段,有人提议沿用国外成熟的技术,北斗二号系统副总设计师谭述森院士坚定主张道。
  几代北斗人展现了北斗精神,也展现了一种“北斗”志气。
  飞向更远的深空并不轻松。60多年航天事业发展的积累,探月工程连战连捷的经验,大推力运载火箭、超1亿公里测控、探测器研制等技术的突破,为火星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谈起火星,每名参与者眼中都闪烁着光芒。因为随着“天问一号”开启“问天”之旅,浩渺深空将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印记;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天问一号”带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的任务,也承载着每一名参与的科技工作者的航天报国梦、科技强国梦。
  从第一架歼击机、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入海,再到今天的“北斗”系统组网成功、“天问”开启探测火星之旅等等,纵览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发展成就,每一次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自主创新的动力推动,“自主研制”“自行设计”“自主探测”等关键词贯穿始终。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更是支撑中华民族不断崛起的坚韧筋骨。正如邓小平同志说过的:“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走别人的路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还有被“卡脖子”的风险,走出自己的路才能赢得尊重、赢得未来。尤其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中国由大而强,就必须坚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想站直,也得有别人不敢来踹的脊梁”,历史用伤痛反复告诉中国人这个道理。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也正因为如此,一代代优秀科学家坚定科学报国的理想与信念,将事业追求自觉与国家需要和民族命运相结合,顶着艰苦的条件和环境,把深沉的家国情怀融入科技强国的创新实践中。今天,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正是循着老一辈科学家的足迹,秉承像他们一样的自强志气和报国情怀,坚定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之路,才有了“北斗”和“天问”的成功。
  进入新时代,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随着我国越来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并不会减小。今天,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打压中国科技创新能力,遏制中国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多些“北斗”志气、多些“天问”情怀。
  “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发出来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一场接力跑,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推动科学事业拾级而上、登高望远。拥有更多自主创新成果,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需要更多年轻科技工作者敢为梦想挑重担,接过自主创新的接力棒。我国的创新事业正逢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也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应有坚定的创新信心和决心,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