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在春风沉醉的夜晚望星空,想起了孙家栋
我们的太空
2019/04/08 13:45
说4月是中国航天的吉祥月一点都不为过,许多重大发射任务都在4月取得令人惊艳的结果。1970年的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35年前的今天“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第一颗静止轨道同步通信卫星,它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独立研制和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许多人并不知晓,当时刚发射不久的“东方红二号”,在36000公里高空突然“发热”,当时如不“退烧”,整个卫星将彻底失效。有人提出建议,对卫星姿态调整5度,现场操作人员慎重起见,临时拿来白纸写下字据:“xxx要求再调5度”,他毅然签下自己的名字,卫星最终化险为夷。

任务成功后两个中年人笑了,看着他的笑,一晃35年了,现在的他已经90岁了。
中国航天的许多第一都与他有关: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第一颗资源探测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

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两弹一星”元勋、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90岁的航天巨匠孙家栋。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不论是投笔从戎,出国留学,还是放弃航空专业,投身航天事业;不论是从导弹研制转为卫星研制,还是从技术岗位转为行政岗位,他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

孙家栋与钱学森的故事  
孙家栋80岁生日时,98岁的钱学森写给他一封生日贺信
孙家栋院士:
  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贺!
  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体,健康生活,做一名百岁航天老人。
  谨祝生日快乐!夫人面前代致问候!
钱学森
二〇〇九年三月三日

钱老是他的领导和恩师,比他年长18岁。在信中钱老竟7次用“您”这个称呼,还称他80岁为大寿,这些,他都“不敢当”。孙家栋回想一生走过的道路,觉得能在钱学森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是十分幸运的。他深感钱老的谦虚、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值得他一生受用

1962年,中国新研制的一种导弹在发射试验时失败了,当时孙家栋所在的总体部压力很大,钱老看到年轻人都灰溜溜的,就主动给他们减压,钱学森说:“如果说考虑不周的话,首先是我考虑不周,责任在我,不在你们。你们只管研究怎样改进结构和试验方法,大胆工作,你们所提的建议如果成功了功劳是大家的,如果失败了大家一起来总结教训,责任由我来承担”。


钱学森敢于负责,勇于替下属和青年同志承担责任的作风,也为孙家栋起到了榜样作用。
孙家栋直言总理  
1969年10月,孙家栋向周总理汇报了卫星研制的具体问题,讲到卫星上的毛主席像章问题时,孙家栋犹豫起来在那个“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年代,要突出政治,就会伤害科学,要尊重科学,又会冒犯政治。专家们常常被搞得进退两难,周总理的随和感染了他,他下决心把心底埋藏多日的想法讲了出来:“总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卫星的许多仪器被嵌上了毛主席像章,大家热爱毛主席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这不仅增加了卫星的重量,影响卫星散热,而且对卫星的姿态会带来影响……”

周恩来的脸色陡然变得严肃起来,他很沉重地说:“你看我们人民大会堂,哪儿也没有毛主席的头像政治挂帅是要把工作做好,而不能庸俗化,你们回去把道理给大家讲清楚,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性。”听完周恩来的这番话孙家栋那颗忐忑不安的心这才落了下来。
主持研发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1974年11月5日,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准备发射,当所有人员都在静等火箭点火时,卫星却没有按照设定的程序转入卫星内部自供电状态,这意味着如果卫星起飞升空送入太空的将会是一个重达两吨重的毫无用途的铁疙瘩。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人们听到了孙家栋的一声大喊“停止发射!”,实际上这在当时发布“停止发射程序”的命令,需要一级一级申报批准,按正常情况绝不该由孙家栋发布,而如果孙家栋没有很高的威望,指挥员也是不会执行他的命令,这在当时需要何等的胆识,承担多么巨大的风险。在那个年代,这还不仅仅是技术风险,更可怕的是那无法承担的政治风险。


人们事后评论说,发射程序是终止了,可孙家栋却由于神经高度紧张而昏厥了过去,几分钟后当他醒来,立即布置工作,检查问题,重新准备好之后,15时30分,卫星再次点火发射,运载火箭却在升空20秒后爆炸。“我跑出地下室,只看见沙漠里一片火海,整个脑子一片空白,痛哭起来”。



之后的三天三夜,孙家栋和同事们在滴水成冰的沙漠里,一寸一寸地找火箭的残骸,把所有的螺丝钉、小铜块、小线头一点点收集起来,查找事故原因,最终发现是火箭控制系统内的一小段导线,在火箭发射时受到剧烈震动断开了。“一个裂痕就牵扯到整个航天产品的成败,这个教训太深刻了”,就像恩师钱学森当初所做的那样,孙家栋承担了失败的责任,“从此我们就狠抓质量,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严格的质量管理系统”。

75岁高龄再挑探月工程重担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挑起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探月工程风险很大,很多人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孙家栋,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万一失败了他辉煌的航天生涯就可能蒙上阴影。孙家栋却毫不犹豫:“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信号传来,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大家欢呼,拥抱,振臂庆祝,孙家栋却默默转身低头掏出手绢,老泪纵横。


“生在中国这片热土上,能有幸从事航天事业的发展这种成就感确实一生都忘不了,所以有的人问我,你搞了这么多颗卫星,你感觉哪一颗卫星最激动,我跟他们说这很难分,每一次有它难办的事情” 孙家栋说。

“看月亮”的习惯  
为了探月工程,孙家栋养成了“看月亮”的习惯,有好几次,有时是半夜,有时是凌晨,老伴醒来发现床上的老头不见了,细听房间没有一丝动静,吓得她大喊。孙家栋却很沉稳地说:“你睡你的觉,不要大惊小怪”。


原来,孙家栋夜里起来看到窗外挂在空中那明亮的月亮,总会身不由己地到阳台上看上几眼,他仔细看着月亮在慢慢地移动,心里在默默琢磨月亮与工程总体的一些技术方案的联系。


有时他在窗前一站竟是几个小时,折腾得老伴也睡不踏实,一会要给他披衣服,一会要给他搬椅子让他坐在那里看。老伴打趣地说:“月亮真这么好看吗?看够了,看出名堂了吗?”

亲临一线,坐镇指挥  
2018年6月5日,风云二号最后一颗星——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作为风云二号工程总设计师,89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出现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发射。


当被问到风云卫星已成功发射多次,这次您为何还要亲临现场坐镇指挥?他说:“任何一次卫星发射都存在风险,我作为风云二号卫星的工程总师,还是要到一线来,这是我应当去干的事”。


他说: “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已经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它了”。

没有采访到孙家栋,却更让人感动  
2018年9月5日,一位记者没有采访到孙家栋,却被孙老深深地感动了。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留着寸头,满头银发,身穿浅咖色的工装外套,内搭一件白色衬衣,最上面两粒扣子随意地散着,下着浅灰色西装裤,长袜子高出脚踝半截,脚踩一双深灰色的休闲运动鞋。


他步履蹒跚,拄着一根光亮的古铜色拐杖,始终面带微笑,还不时四处张望。身体看似不大灵活,眼神却随时聚焦,看看说话者,瞧瞧摄影师,谁讲完话,他都会应和地鼓掌。已经89岁的他脸上竟没有丝毫的疲倦。


由于身体的原因,孙家栋没有接受采访。他说:“我现在经常说完上句忘了下句,已经一年多没有接受媒体的采访了”。89岁身体不适,还能忍受飞机颠簸赶赴会议现场,身体力行,这是对敬业最好的证明。

孙家栋爱航天事业爱得是那么炽烈,即使是90岁高龄,他仍然在为中国的航天梦呕心沥血、奋斗不息,并且对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充满渴望和期待。


23位“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是仍健在的3位之一。祝孙老身体健康!同时,也祝福那些健在的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