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到厦门工博会去看“机械总动员”!
环球网
2015/04/14 10:40
台海网4月1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静娴/文 常海军/图)“哇!好厉害!”在2015厦门工博会展馆的一角,我们看到这样一幕:一台巨型吊机,成功用勺子“抓起”一颗鸡蛋,吸引了过往的市民围观。不一会儿,人群中又传来孩子的欢呼声,原来是在旁边有一台更大的吊机,居然用它那看似笨重的“爪子”,撬开了啤酒瓶盖儿。
  机械臂、机床、模具、流水线……这些看似离日常生活遥远的物件,其实已经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当它们通过工博会的平台展示在面前时,机械不再是印象中冷冰冰的样子。日新月异的科技革新,赋予了它们情感和生命。今天就请跟随导报记者一起,感受这场精彩的“机械总动员”。
  “什么都能取”VS“什么都能拍”
  除了栩栩如生的机器人,在工程机械展上,看到最多的是大大小小的机械臂。它们有的整齐划一,有的各司其职,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仿佛跳着特殊美感的舞蹈。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人力无法企及的精准。
  导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了一款名为“优傲机器人”的机械臂,别看它个头不大,可是拥有六个关节。“只要二三十分钟就能完成组装,一个普通职员两三个小时就能熟悉它的编程。”随着它上下翻动,无论是重量轻盈的乒乓球,还是细小的钢针,都能准确地被取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它可以伸进大型机床当中,完成作业后还能自动关上舱门。“有了机械臂,就不需要由工人把手伸进运转的机床当中,这样大大地降低了风险。”
  在此次工博会上的机械,不仅“动得灵活”,还能“看得精准”。在一个高速旋转的转盘上,“小黄鸭”头上顶着二维码飞快转动,却能被上方的“眼睛”有条不紊地一个个定位、检测、扫描出来。这是智能相机“邂逅”流水线而产生的效果,一旁的销售工程师陈光泽告诉导报记者,这款“康耐视视觉系统”,一秒钟可以看20个,相当于一分钟能拍一千次。无论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有瑕疵,或是饮料装得不够满,全都逃不过它的“法眼”。
  “再硬都能挖”PK“再硬都能切”
  市民都知道现厦门在建设地铁1号线,那你知道在我们看不见的地底,隐藏着怎样的“庞然大物”吗?导报记者在工博会现场见识到了地铁1号线隧道挖掘的“头号功臣”—来自厦门厦工的“成功号”盾构机。这个“大块头”足有85米长,两层楼高,然而它在幽暗的地底下,每小时最快能挖4.8米!盾构机前部的刀片就像巨大的电动刮胡刀,只是它刮的不是胡子,而是泥土。而刀盘后面的土仓,则专门用来收集“胡碴”,再通过传送带将泥土运送出去,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
  不管刮风下雨,或是再坚硬的土质结构,“成功号”都能“一次成洞”。因为它的功能不仅是挖掘,还能同时完成管片的拼装和固定。厚厚的钢铁盾壳支撑着隧道,同时也保证水压和土压的平衡,避免坍塌的发生。像这样的盾构机,有的还能在地底转弯,大大减少了人力。别担心“大块头”躲在地下看不到,在工博会现场,你能看到“成功号”的模拟器哦!
  而在三号馆的“机床设备展区”,导报记者则是看到了功能强悍的金切机床。一款超高速极低耗切割机,能将一指来厚的金属板轻松切开,看得人胆战心惊的同时,也赞叹工业科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