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北斗超清“视力”从何处来
光明日报
2022/08/02 09:31
想象将来,利用北斗系统导航能精确识别出汽车行驶在第几车道,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服务;室内物品也拥有精准时空定位信息,物与物、物与人可以连接起来。
这些愿景的实现,离不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增强系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也体现出测绘领域正在由传统“绘地图”走向信息化、智能化。
  “一般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精度大概是5至10米,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个定位精度提高到厘米级、毫米级。”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平说。
  从2000年北斗一号系统开始,到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建设完成,再到今天,20多年间,姜卫平带领团队一直从事北斗高精度定位的研究,专攻北斗增强系统。
  “目前我国已建成超万座北斗基准站,随着基准站规模的不断扩大,观测数据的处理难度也在增加。”姜卫平说。经过长时间的技术攻关,他们建立了利用距离代替相位观测值的模型,革新了卫星定位基准站网的精密数据处理方法,提高了大规模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度。
  同时,姜卫平针对性地研究复杂环境对基准站接收北斗信号的影响,提出了复杂环境下卫星信号噪声处理模型,进一步完善了北斗毫米级定位精度的技术。
  如今,北斗的超清“视力”已经瞄准在了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救灾减灾等领域。江西赣江特大桥是国内首座时速350公里大跨度高速铁路斜拉桥,为了保障工程安全,姜卫平研制的软件用于大桥北斗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接收大桥在高铁通过时和通过后的震动幅度信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变化,系统可以帮助精确到毫米级,对大桥安全相关风险起到预防作用。”他介绍,“研究成果还应用在港珠澳大桥、南水北调中线等重大工程中。随着北斗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其提供的精准时空信息将进一步赋能万物互联,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并使人们的生活更精彩、更便捷。”
  “我们会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攻坚克难、自主创新、追求卓越,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姜卫平表示。
  从米级到毫米级,姜卫平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测绘工作者对数据的精益求精,对事业的忠诚奉献。(本报记者 杨桐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