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中科院院士童庆禧:我们如何构筑智慧城市
三峡宜昌网
2014/02/11 09:26
人物档案
  童庆禧,湖北武汉人,1935年10月生,遥感技术与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所长、博士生导师。
  1961年,他毕业于前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他追踪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转而从事遥感技术和应用研究,成为我国遥感技术应用领域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他参与和主持了自第六个五年计划以来,历次国家科技攻关和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一些有关遥感技术和应用发展方面的重要项目。
  “七五”期间,他主持的“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先进高空飞机为平台,建立了我国具有先进水平的航空遥感系统,在资源环境研究和自然灾害监测中发挥了作用。
  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期间,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项目的制订,不仅担任了项目专家组成员。
  近年,他又根据国际遥感发展动向,倡导商业化小卫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国第一颗由企业主导运作的高性能小卫星“北京一号”于2005年发射并成功运行。当前,一个更为先进的小卫星“北京二号”正进入研制后期,并将发射投入商业化实际应用。
  1997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访谈背景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12月中旬,宜昌市委召开“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座谈会,提出要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面向未来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战略选择,作为世纪战略来谋划、市级战略来推动。并提出“四大基础工程、四大智能平台、六大智慧产业”的初步设想总体框架,分三个阶段实施,明确2014年为顶层设计阶段、2014年至2016年为建设试点阶段、2016年以后是完善提升阶段。当前,我市已开启智慧城市建设新征程。
  什么是智慧城市?我国目前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如何?如何让城市与智慧深度融合?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我国遥感技术应用领域最早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
  高端问道
  谈城镇化——
  中国城镇化将深刻影响人类发展
  记者:童院士,您好!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您作为研究城市发展的专家,是如何理解城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
  童庆禧:你好!三峡日报的读者朋友们,大家新年好!在我看来,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世界发展的全球性格局来看,如果说18至19世纪是帝国世纪,20世纪是国家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城市世纪。可以预料,城市和城市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
  记者:那从世界城市发展的过程来看,经历了几次发展浪潮?
  童庆禧:世界已经历了三次城市化发展浪潮。一是以英国为代表,与工业革命发展相伴随,历时约200年。二是以美国为代表,北美洲的城市化,历时90年。三是以拉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为代表,到2000年也基本完成了城市化历程,约经历70年。这些国家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口大量集中于主要城市。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城市化率已超过50%,根据预测,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例将达70%。
  记者:说到这里,我们很关心中国的城镇化问题。
  童庆禧: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实际上开始于1978年,即与国家改革开放同步,那时中国的城镇化率也只相当于20%,这个进程基本包容在世界第三次城市化发展浪潮中。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我国城镇人口(6.9亿)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乡村人口(6.6亿),这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里程碑。201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2.6%。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70%。从现在开始,我国还将有2亿多人从农村进入城市或城镇中,成为城镇居民。
  记者:有人说,中国的城镇化将对世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您也这样认为吗?
  童庆禧:是的,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将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将对世界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里,我要引用世界银行前副行长、诺贝尔经济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于2000年7月在一次报告中的话,他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发展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他还说“中国的城镇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将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
  记者:现在,我国的城市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呢?
  童庆禧:城市的发展模式分为传统城市——现代城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和未来城市几种模式。目前,我国从总体上应处于现代城市和数字城市发展阶段,但许多城市正积极开展智慧城市的试点,以期实现跨越式发展。谈数字城市——
  发展方兴未艾建设仍需提速
  记者:童院士,什么是数字城市?
  童庆禧:数字城市是从数字地球的理念出发,在高速宽带城市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城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地理空间为框架,整合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人口等各领域的海量空间与非空间信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等手段,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存储,实现信息共享与系统集成,进而开展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的个性化、多样化、全面综合信息应用服务,形成实体城市与虚拟城市的有机融合,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城市生活等各方面的水平,服务于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宏大信息工程系统。
  记者:数字城市的建设究竟有何意义?
  童庆禧:数字城市的建设首先是能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如气象服务、消防、减灾、治安、缉毒等。其次,数字城市建设能推进公共安全领域、公共卫生领域、防灾减灾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如金水——数字水利,金土——数字国土,金农——数字农业的重要推动力;此外,数字城市建设能提高对高新技术的需求,促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遥感观测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促进就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型城镇发展并成为拉动GDP的强劲动力。
  记者:目前,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
  童庆禧:在我国数字城市发展中,许多城市都在创新思维和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数字福建在本世纪初率先垂范,开创了“一把手”工程的先河。北京市东城区创新发展了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数字城市模式,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超大型城市也都在发展中体现了自己的特色,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所促进。
  记者: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处于什么水平呢?
  童庆禧:虽然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数字城市的建设在我国实际上也只处于初级阶段,尚方兴未艾,建设仍需提速。目前,我国数字城市建设仍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如城市和区域基础设施的不足,城市部门分割导致信息难以统一、难以共享、技术能力不足等。一个较典型的数字城市,首先要实现无线城市的城市功能等。谈智慧城市——
  机会总是给予有准备的人
  记者:您介绍说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那什么是智慧城市?
  童庆禧:是的,智慧城市是城市功能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城市信息化的必然结果。具体说来,智慧城市就是通过全面感知、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等方式使得城市的各个要素、部件和过程“聪明”起来,这就出现了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城管、智能建筑、智慧物流、智能管网等,使城市资源更加优化,环境更加友好,城市更加充满活力,运作更加高效。它是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互联网、传感网、物联网、遥感网和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云计算和云服务为支撑的城市功能智慧化的结果。
  记者:听您这样一说,我们似乎感觉到智慧城市离我们很近,但又离我们很远。
  童庆禧:其实,当前智慧城市更多的是一种理念,是城市信息化过程的一个战略口号。可以说,智慧城市建设将伴随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始终,是长期努力的方向。但是,智慧城市并非遥不可及。机会总是给予有准备的人,当前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把握机会,加强对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力求实现跨越式发展。
  记者:智慧城市有什么特征?
  童庆禧:智慧城市的特征很多,如高速、宽带、融合、无线、互联的信息基础设施;精细、准确、可视、可靠的传感中枢和网络;科学、绿色、超脱、便捷的数字化;虚拟化、个性化和位置化的服务;高效、安全的信息流通;对城市事件的快速、高效、智能处置能力和决策支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智慧城市至少应包括三个世界,即物理世界,就是我们感觉触摸到的真实存在的东西;虚拟世界,由互联网组成,通过电脑、移动终端获取感知的可视化系统;智能世界,通过传感网、遥感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系统相结合所构成的智慧体系。这些基本特征,可能会在某一种特殊的场合展现出它的萌芽,如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已经有一些方面展现出智慧城市的某些特征。
  记者:要建成智慧城市,需在哪些方面努力?
  童庆禧:我认为,智慧城市建设要抓住两大要素,即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物联网、互联网、传感网、遥感网、云计算平台等为硬环境。软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管理的多个层面,如智慧经济、智慧运移、智慧环境、智慧居民、智慧生活、智慧管理,这些方面与相应的区域竞争力、交通、自然资源、人力和社会资本、生活质量以及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相结合,就构成了智慧城市的基础。谈智慧宜昌——
  作为战略选择来推动实现赶超跨越
  记者:您认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何优势与劣势?
  童庆禧: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央政府以及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从而形成了至上而下的战略部署;第一把手工程的特点,如数字福建的成功经验;还有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显著提高。主要制约因素则包括:城市和区域基础设施的不足,如城市布局、建筑、管网、路网等;经济、社会、人文、文化、自然、资源、环境等的空间差异;部门分割的制约;信息共享的制约;技术准备和储备不足,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
  记者:目前,全国有数百个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前不久,宜昌也提出建设智慧宜昌。请问童院士,宜昌建设智慧城市有可行性吗?
  童庆禧:当然有!2013年,我到宜昌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宜昌已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高兴地看到,宜昌以其区位特点和后发优势,在数字城市发展中建立了以云计算和云存储为支撑的全市统一领导、统一信息、统一应用、统一服务的体系,服务31个部门,产生了51个应用系统,创造性地发展了北京东城网格化城市管理和福建省级数据统一上报、统一发布的运行模式,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宜昌已是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记者:智慧城市是信息化的产物,我们有这样一种疑问,宜昌是否应先发展好经济,再发展信息化?
  童庆禧:其实,经济发展与信息化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信息化有可能成为经济后发地区发展的优势,因为信息化全国大部分都刚刚起步,大家相当于站在同一个新的起跑线上。我认为,地处中部的宜昌,应该抢抓这个机遇,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来推动,让经济与信息化同步发展,实现赶超跨越。
  记者:实现美好梦想,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您认为,宜昌建设智慧城市还需在哪些方面努力?
  童庆禧:很高兴地看到,宜昌已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面加大了力度,提出了“四大基础工程、四大智能平台、六大智慧产业”的初步设想总体框架,并表示将建成全国智慧城市的试点示范、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的智慧之都。接下来,宜昌要进一步细化规划,进一步整合各部门、各行业信息化数据系统,制定城市信息化标准体系。同时,要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高端人才引进、投资运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人物名片
  童庆禧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在国内倡导和开展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和应用研究。在他的主持下,这一技术的发展被首先列入了国家“七五”和“八五”科技攻关项目。
  他曾13次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其中包括两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2002年,他荣获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颁发的“国际遥感科技成就奖”。
  2004年,他在第25届亚洲遥感大会上获得由泰国诗琳通公主颁发的代表亚洲遥感杰出贡献的金质奖章。
  2009年,他在第30届亚洲遥感大会上获得“亚洲遥感30年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