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赵文津院士:遥感卫星产业化的第一步不该是商业化
3sNews
2015/04/23 09:19
“邯郸学步,不能失其故步。国内遥感卫星应用产业化的第一步不是推进商业化,而是解决资料共享的问题。”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赵文津在接受《卫星应用》杂志采访时认为,国外遥感卫星应用商业化发展已步入成熟。我们可以学习其先进的技术,但不能急于求成,完全模仿其商业模式,应冷静分析国内遥感领域的具体情况。
  “对于航天领域而言,提高各类卫星的市场价值,是中国卫星应用的根本问题。”
  目前国内卫星遥感的实际应用中,卫星遥感数据在传递至用户时仍存在一定的阻碍。而国内遥感卫星应用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仍不清晰,无论是对于商业化模式发展还是共享式模式发展,政府都应当表明确切的态度和具体的管理方法。对于中国遥感卫星商业化的问题,首先要明确遥感卫星数据的性质,要将数据共享与数据商业化的概念分清。
  “政府投资的民用遥感卫星,产生的卫星数据对国内用户应当是无偿使用的。”
  这应该属于数据共享的范畴。而对于商业化的问题,将民用遥感卫星数据出售给国外用户,开拓国际市场,则算是商业化的范围。以市场公司为投资主体研制的遥感卫星,产生的遥感数据以盈利为目的进行商业化运营,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这也是商业化的范围。
  赵文津院士强调,要发展遥感卫星应用产业,推动遥感卫星商业化,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数据应该共享,什么数据是商业化数据,然后才能去制定具体的发展模式。
  “目前存在‘对国内用户商业化、对国外用户公益化’的怪现象”
  政府投资研制的遥感卫星应该服务于所有国内客户,不应带有市场交易性质。因为这些数据既不是个人的,也不是某个单位的,使用这些数据只能收取成本费,这与商业化运作方式不能混淆。
  国内很多行业都有自己行业的遥感应用卫星,而这些卫星数据资源被这些行业部分所拥有,并不对大众开放。而考虑政治影响,很多提供给国外的卫星遥感数据却是公益性的,并不收费,这成为目前存在的一个怪现象。
  “主用户机制导致数据的浪费与不开放”
  遥感数据是可以广泛应用的信息资源,应该最大范围的为各类用户使用,发挥其最大价值。而目前这种从上到下的主用户机制,使其他用户不知如何获得所需的卫星数据。比如我们研制了海洋卫星、气象卫星、测绘卫星等各系列的遥感卫星,政府投资了很多资金,产生的数据却仅仅为卫星的主用户所有。资源卫星的数据主要提供给国土资源部门,气象卫星研制出来交付气象部门,其他用户使用起来就很困难。应用效率低、市场不开放,其本质是数据的共享程度低,造成了卫星数据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因此,要打破部门利益,明确共享渠道,国家应首先明确由哪个部门具体负责相关卫星数据想国内有需求的各用户进行数据分发。
  “卫星遥感数据的质量与分辨率还需要提高”
  赵文津院士谈到,既然要发展遥感卫星的商业化,就必然会涉及到国际竞争的问题,竞争不外乎遥感数据品种、质量、分辨率等,以及商业服务水平与质量,都要按市场标准行事。中国官本位、官商模式也是不利于推动遥感卫星的数据商业化发展的。
  关于赵文津院士
  赵文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是中国最早从事卫星遥感事业的老一辈科学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多年来致力于我国遥感卫星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曾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现任中美国际合作项目《喜马拉雅及青藏高原深剖面调查与综合研究》中方首席科学家,国土资源部探月科学家小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