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陈运泰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2020/11/30 10:10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资深讲席教授。1940年8月生于福建厦门,原籍广东潮阳。196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6 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81年至1983年任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地球与行星物理研究所(IGPP)访问学者。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15年被授予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士(IUGG Fellow)称号。
曾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2000),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执行局委员(2003-2007,2007-2011),亚洲与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主席(2014-2016),中国科协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2000-2005,2005-2011),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1985-1991),第四、第五届(1995-2002), 第八届(2012-2015)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1986-2002),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执委会国际成员(2006-2016),国际《纯粹与应用地球物理》(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编委(1996-1999),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副主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等职。
现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地震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等职,国际《地震学刊》(Journal of Seismology)编委(1998-),《国际地球物理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physics)编委,《世界地震译丛》、《地震学报》、英文《地震科学》(Earthquake Science)主编、《地球物理学报》副主编,《科学》编委等职。
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在地震波与震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和数字地震学与旋转地震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利用地震波、地形变、重力等方法综合研究发生于我国的大地震的震源过程、地震破裂动力学、天然与人为地震(如地下核爆炸等)近震源观测与研究及其在减轻地震灾害中的应用以及震源过程反演的研究成果增进了对地震破裂过程时空复杂性的认识。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600余篇(部)。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排名第一),卢森堡大公勋章(1987),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7,排名第一),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排名第三)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排名第三),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排名第一),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AGU)国际奖(International Award),亚洲与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艾克斯福特奖(Axford Medal Award,201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功叙奖(2019)等奖励。